82.上兵伐谋-《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按照明朝的制度,赋税本属于户部负责,但韩熀身为内阁首辅自然要第一个站出来表态。这几年他从吏部的一个小郎官爬到首辅的位子,完全是出于朱由校对他的信任,他也没让朱由校失望,主持内阁以来鼎力支持新政,对赋税和财政早已了如指掌。

    “启奏陛下,上次统计的在籍人口有六千一百五十五万,耕地一千七百四十九万百亩,经过筛查发现存在很大的漏洞,天启四年实际人口为一亿三千多万人,耕地两千八百多万百亩,具体的数据需等汇总关外和西北以后才能确定。

    岁入的情况也存在严重的贪腐,太祖、成祖年间盐税每年有三百万两白银,到了万历四十年只有不到六十万两,臣建议派出钦差调查此事。此外农业赋税已经超过四百万两,商业税和矿税接近三百万两,如果再按陛下的要求追加三饷,臣粗略的核算了下为一百五十万两,这样当年的岁入至少有九百万两。

    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朱由校当然知道九百万两白银的价值,但这远不能支持一场大规模的战役,要想顺利的实现落日行动就必须保证岁入稳定增长。不过鉴于崇祯的教训,农业赋税不能再多了,否则遇到灾害百姓会揭竿而起,于是问道:

    “追加三饷后各地的商人有什么反应?”

    韩爌知道皇帝是担心商人会暗中对抗朝廷,大战之前稳定压倒一切,必须保证全国上下能够团结一致。好在这些商人在重商主义的政策下获得巨大的红利,缴纳的那点银子不过九牛一毛,所以并未出现不和谐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回陛下,推行新政以后各地取消关卡,拓宽驰道,增加驿站,大明境内基本实现货通天下。商人们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,对于增加的赋税都是按时缴纳。”

    朱由校心想商人重利轻义,未必会从大局考虑自己的得失,但韩熀既然已经说的信誓旦旦,自己必须做到用人不疑。考虑到这点,他转头向魏朝问道:

    “今年的织造局的利润能有多少?”

    由于明朝的海外贸易由应天府主导,魏朝自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。他原本被魏忠贤和客氏发配到了子净军,后由朱由校出面解救,并安排到了应天织造局主事。在他眼里皇帝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和唯一的靠山,所以掌管外贸后从没有让朱由校失望过。

    “回主子万岁爷,与西洋三国签订利益均沾的协定后,海外贸易规模越来越大,应天府、苏州、杭州的织机每日不停的开工都无法完成订单,仅丝绸一项每匹的差价为四两银子,一年七十万匹的盈利就是二百八十万两,扣除成本后的净利润多于二百万两。此外长江河道疏通后,沿岸的瓷器、药材、名贵特产等都成为外贸的抢手货,利润不下一百万两。”

    对于魏朝这份答卷朱由校是很满意的,他肯定的点了点头,平和的说道:
    第(2/3)页